各位同学、老师:
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我们的身心似乎也随之苏醒。然而,春天不仅带来明媚与生机,也往往伴随着心理状态的波动——季节性情绪障碍(SAD)的变化、焦虑的浮现,甚至是旧有心理困扰的复发。本期心晴贴士,我们共同探讨春天所承载的生命力与变化。
一、春天的美好与心理的波动
春天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新生、成长、开放,但同时也意味着变化、不确定性和适应的挑战。许多人在经历漫长的冬季后,面对日照时间延长、社交活动增多,反而感到情绪起伏更大。一些人在春天感受到情绪的回暖,而另一些人却可能因生理节律的变化,感到焦虑加重、失眠增多,甚至抑郁情绪复发。
1、季节性情绪障碍(SAD)是春季高发的心理困扰之一,尽管它通常与冬季的光照减少相关,但有些人也会在春天经历症状的波动。春天的强烈阳光反而可能扰乱身体的生物钟,导致情绪的低谷期出现。此外,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者也可能在春天经历症状的加重,尤其是那些对环境变化敏感的人群。在这些情况下,心理困扰的复发需要我们格外关注。如果你在这个季节中感到情绪波动、精神疲惫,或者旧有的心理问题再次出现,及时寻求心理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春季是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患者容易进入轻躁期的时间段,表现为情绪的亢奋、冲动、注意力分散等。这类情绪的快速变化可能看似充满活力,但也伴随着失控的风险,尤其需要警惕。因此,对于有心理疾病史的个体,春天既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也是需要格外小心的时期,尤其是对情绪波动的密切关注和及时调整。
2、心理学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被称为“情绪适应滞后效应”(Emotional Lag Effect),即个体的心理状态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当外部世界快速变化,心理却未能即时调整时,可能会引发短暂的不适。例如,阳光明媚的春日让我们本能地期待快乐,但如果内心尚未准备好迎接这份欣喜,就可能产生落差感,甚至有些人会产生“在幸福的季节里,我为什么还会感到低落?”的疑惑。这种自我矛盾本身也可能加重情绪负担。
3、从生理角度来看,春季的气温回暖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水平,如血清素(Serotonin)和多巴胺(Dopamine)的波动可能导致情绪的不稳定。因此,春季虽然充满希望,但对于心理状态敏感的个体而言,这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段时间。

二、生命的体验,需要感官的打开
面对这些心理波动,心理学并不建议我们去“控制”情绪,而是鼓励我们去体验它们,让自己与季节的变化产生联结。在催眠治疗(Hypnotherapy)以及正念(Mindfulness)等心理技术中,都强调一个核心概念:体验的丰富性来源于感官的打开。
我们的情绪体验,与感官的活跃度密切相关。当感官关闭时,个体可能更容易陷入思维的惯性循环,而当感官被打开,我们就能更直接地与环境发生联结,从而打破内在的情绪封闭。例如,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体验”(Flow)理论指出,当个体全身心投入某一活动时,会进入一种高度专注且愉悦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质上与对环境的感官开放密不可分。
春天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心流”场域——风的触感、花的气息、阳光的温度、泥土的芬芳……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心理疗愈的媒介。当我们走进春天,不只是让身体置于户外,更是让感官苏醒,让自己在真正的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更新。

三、邀请你,去户外体验春天
因此,在这个春天,我们不妨尝试一种更具体验感的心理调节方式:
用触觉感受春天:尝试赤脚踩在草地上,或者用手轻轻触摸新生的树叶,感受生命的温度。
用嗅觉唤醒记忆:嗅觉与记忆的联结最为紧密,闻一闻泥土的清香、花朵的芬芳,让这些自然气息带动情绪的流动。
用视觉观察变化:关注树木抽芽、花朵绽放、湖水倒映的天空,这些细微变化能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提醒自己:生命正在发生。
用听觉进入春天的节奏:闭上眼睛,聆听风声、鸟鸣,甚至是春雨落下的声音,观察这些声音如何影响你的情绪。
用味觉融入春天:品尝当季的新鲜水果,或是尝试用春天的食材做一道简单的饭菜,让春天的滋味在舌尖绽放。
这些看似简单的体验,其实是在身体层面打开自己,进而影响心理的感受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的感官活跃度增加时,负面情绪的影响力会下降,因为注意力的转移本身就是一种情绪调节机制。


最终,我们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春天不仅仅是快乐的季节,它也是情绪复杂的季节。而这种复杂性,恰恰是生命体验的丰富性所在。无论是欣喜、感动,还是偶尔的不安、低落,所有这些感受都是完整生命的一部分。心理健康,不是让负面情绪消失,而是学会与之共存,并在体验中找到流动的平衡。在这个春天,允许自己去感受,去接受生命的多重色彩,让情绪与自然共舞,让心灵与感官共鸣。
愿你在春日的光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节奏,让生命的体验更加深刻而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