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校园生活中,面对毕业抉择、考试压力与社交挑战,许多大学生正在经历“看不见的压力”与“不确定的未来”双重困扰。6月12日,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盛小桐老师所带领的“压力拆解行动派”团体辅导活动给出破题之道——当那些被忽视的压力真正被看见,当纠结缠绕的焦虑转化为清晰的行动,我们就能在生活的不确定性中,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掌控感。
本次活动历时3小时,分为游戏破冰、身心唤醒、表达释放、认知重构、行动宣泄、资源强化和启迪心智七大环节,采用"觉察-赋能-行动"三维模式,帮助同学们充分释放压力、深入觉察自我,并重构积极认知,强化了自我主体性与效能感。
沉浸式游戏开启解压之旅,在互动中觉察自我
在盛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丰富有趣的即兴剧场游戏迅速打破隔阂,建立团体联结;借助沙蛋和音乐冥想,以非言语方式感知身心状态,唤醒自我关怀意识。在这些游戏中,同学们不仅释放了压力,更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多元自我觉察,将游戏中的“我”与生活中的“我”连接起来,思考游戏中对生活的“隐喻”和自我可调整的压力应对模式。


看见压力源头,共探破局之策
小组对话环节中,同学们通过绘画联想则将压力可视化,并在10个结构性提问中经历了一场思维方式的革新。大家惊讶地发现:那些让人夜不能寐的焦虑,往往源于共有的认知偏差:在灾难化思维的驱使下,我们放大了事情的严重后果;过度关注不可控因素,却忽略了自己能做的,因此强化了“无助”、“被动”感;对自我太过于严苛,习惯性否定自己;美化了他人的“优秀”,又放大了自我的“不足”。同学们纷纷意识到“原来心魔才是最大阻碍”。
当同学们坦诚交流各自的压力图谱时,一个共识逐渐清晰:这些曾让人辗转难眠的焦虑,原来并非个人的“特殊困境”,而是同龄人共同面对的成长课题。“发现大家都经历过类似的挣扎,我突然感觉轻松了很多”,一位大四学生的分享道出了众人的心声。这种“普遍性认知”的建立,有效缓解了参与者的孤独感和自我怀疑。
同学们同样发现,在那些看似棘手的困扰背后,每个人都拥有着被自己忽视的内在力量——可能是曾经成功应对类似挑战的经验,可能是未被充分调动的个人优势,亦或是早已存在却未被善用的支持系统。很多同学由衷感慨“原来我比自己想象的更有能力”。每个人都在小组支持下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让内在力量的发现真正落地为改变的开始。
在大组分享环节,各小组总结了压力管理的共同发现,如"过度比较"和"灾难化想象"等共性困扰。针对同学们共有的困惑,咨询师做出更具针对性的回应,同学们积极反馈,群体智慧在大组中得到进一步碰撞融合。
卸下情绪枷锁,点亮希望星火
活动的高潮部分是“焦虑涂鸦”和“能量树共创”。参与者通过涂鸦和象征性动作完成情绪宣泄,“当我把焦虑画出来、再狠狠扔掉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压力不是我的全部,而是可以剥离的部分” 一位参与者的感悟获得了全场共鸣。“能量树”则将所有同学的内在力量与社会支持系统可视化,强化“我本来就很好”与“我不是独自面对”的信念,并写满了对自我及他人的鼓励与祝福。彩虹卡寄语为每位成员送上正向激励,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在这三个小时的活动中,同学们深深意识到,压力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积极的行动和思维调整,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从 “压力圈” 的绘制到 “破局锦囊” 的生成,这场解压之旅不仅是一次情绪疏导,更是一场关于自我接纳与行动力的成长课。未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继续推出更多类似活动,为同学们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帮助更多同学实现身心平衡与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