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心理咨询师手记栏目”介绍
欢迎来到“心理咨询师手记”栏目。在此栏目中,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将与你分享他们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以及对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的深刻见解。本栏目旨在为你提供心理咨询师的独家手记和心灵指导,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化解情绪困惑,增强心理韧性,迈向更加健康、积极的人生。
无论你是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还是对心灵成长和自我探索感兴趣,我们都将为你提供深入、专业的文字内容,希望让你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和启示。我们相信,每篇手记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趟心灵之旅,探求真实、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携手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注:基于保密原则,所有涉及到个案真实信息内容都经过隐去信息处理。
PART.2
惊恐发作背后的恐惧
2023年11月初,我的咨询室来了一位身材高瘦的男生,手拿一叠病例,脸上带着讨好、礼貌的微笑,想要解决一个困扰他的长期问题——频繁惊恐发作。
高压状态持续了2年,有段时间,他曾怀疑自己得了“绝症”。那时总感觉心悸,胸闷,手脚抽筋,浑身发软发麻,喘不上气,甚至有强烈的濒死感。去医院做全身检查,结果却没有问题。但他仍频繁发作,乃至影响了科研进度,导师不断施加压力,在组会上批评“矫情”。那天他又发作了,从医院检查完回家,给家人打电话诉苦却被骂:“大好青春不用来奋斗,却沉迷于疑神疑鬼,你这样怎么成大器?”挂了电话,他在空荡荡的出租屋哭到崩溃,那一刻他觉得好孤独,没有人理解他的感受,就算亲人,也只会质疑和指责。
“如果有人愿意好好听我说话,无条件相信我、认同我的感受,该有多好?”怀着这样的心情他走进了咨询室。
我认同了他的感受,并不像其他人一听检查结果就怀疑他“装病”,而是细细询问他发作时的感觉,每次“发病”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首先建立起支持与情感链接缓解他的焦虑与不安,并告诉他一些身体放松的技巧,如在过度换气时用信封开口堵住口鼻进行症状缓解。其次降低他的羞耻感,咨询过程中,他第一次了解到“惊恐发作”背后深层的恐惧,原来不是他臆想自己有病,而是他真的生病了,只不过病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因为疼爱他的亲人离世,学业科研又不顺,总被打压,应激性事件加上压力,导致他长期焦虑出现“惊恐发作”的症状。尽管症状来势凶猛,但其实它并不可怕,许多人在一生中都可能体验过这样的感受。他开始放松了下来:原本让他感觉“天都要塌下来”的“绝症”,原来只是心理上的一个小问题。
随着咨访信任关系的稳定,进一步引导他要根本地疗愈内在创伤、恢复平衡,有三个阶段需要经历,即:觉察、接纳、转化。
自我觉察——自己的内心状态
在每一次情绪升起时,觉察自己正在害怕什么,内心有着什么担忧。情绪背后,往往都指向一个最深的恐惧,是那个恐惧被他人触发,使得人开始害怕,开始延伸出许多愤怒、伤心、紧张的情绪,然后才会驱动人做出某些行为,以预防害怕的事情发生。那份恐惧,多半源自过去的伤痛,是需要疗愈的。咨询室里让他开始更多地讲述早期童年的创伤、上大学经历的失恋。宣泄压抑与愤怒,帮助恐惧释放。他开始理解在无法觉察自己时,就会不断的重复体验以上的痛苦情绪。重复一样的行径与模式,未觉察到的恐惧,就会在生命中经历更多恐惧,如反复惊恐发作。他也曾试图忘记前女友并尝试结交新朋友等,但直接改变外在的人事物往往徒劳无功,只有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或创伤,才是从根本转化生命的方法。他开启了非常重要的自我觉察第一步,也就开启了疗愈之路,生命也将因此有更多可能性。
接纳——所有觉察时的情绪感受
“可我这个样子多没用啊,为什么我就不能变得坚强一些?”他脸上流露出对自己的否定。批判与谴责非常容易在觉察之后产生,因为人都希望不要痛苦、排斥痛苦,往往觉得恐惧、负面情绪这类会带来痛苦的东西是不好的、不应该存在的,要赶紧除之而后快。然而,越多的批判越无法让恐惧与情绪消失。我帮助他理解所有恐惧与情绪,就像一个受伤胆怯的孩子一样,当他害怕的时候,如果对他说“你不应该害怕,你这样太胆小了。”孩子只会觉得自己好糟,勉强自己表面上忍下来,但内心还是害怕得不得了。同样地,恐惧与情绪受到批判后,或许会暂时压抑下来,但不会消失。只会累积下来,日后又在同样情境下被勾起来,变成更大的恐惧、更多的情绪。他才开始明白学会自我接纳是一种爱自己的表现,接纳意味着:我不认为这样好或不好,我就是全然地接受它,接受它本来的样子,接受它存在着,拿掉所有的应该或不应该,容纳一切。其实这些表面上看来负面的东西,是为了帮我们找回内在的爱与力量,无法区分好坏。它们只是此时此刻,你的状态之一。
转化
他忽然开始心疼自己,原来自己有多委屈,也终于真正放松下来。放下因为这份恐惧所形成的旧模式、重复的行为,重新选择新的行为模式。所以这个阶段也包含“放下”。人是有惯性的,因为需要安全感。用过去的模式过生活,虽然不见得舒服,但至少熟悉、可预测,较不会有意料之外的结果,相对来说是安全的。所以他的惊恐发作也是一种处理情绪的模式,为了可控的自我安全感,而紧抓着一种固定的想法、做法,也因此常常用惯性来过生活。但是命运常常安排一些意外,来促使我们打破惯性,突破旧的生命模式。他开始明白亲人去世、恋人离去、科研受阻,也是为了促使改变而发生的。当他已经觉察到自己需要转化,有了“自觉”,就不需要由意外来逼迫自己改变,而是更自觉的去觉察、接纳、转化。
咨询4次后,他脸上的笑容变得自然,结案前分离处理,我请他自我总结,他表示能逐渐觉察惊恐发作(急性焦虑情绪)背后深层次恐惧,学会更积极看待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当他坦然接受了它,相信自己“只是心灵受伤,等待时间恢复即可”,而不去强迫自己“坚强抵抗”,发作的频率反而慢慢降低,直到完全消失。他学会了身体放松,开始能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听懂弦外之音;他开始知道如何去沟通、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冲突,更有效解决学业中遇到的问题;他更能觉察自己的情绪,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应对科研学业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
我为他能放下束缚直面恐惧,拥有重新找回生命活力的自由而由衷喜悦。
心理咨询师:王小凤
文字 / 王小凤
编辑 / 李倩 陈家诺
审核 / 郭晓丽 谌燕 刘喆 黎碧尘 张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