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访谈 |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到轻躁
一波三折的治疗经历
嘉宾介绍
访谈者:
向亮萤,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2级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实习生、个案管理员。
受访嘉宾:
象象(化名),一个和双相情感障碍反复纠缠了四年的HUSTER女生。
大三开始出现症状,经历了一段如溺水般痛苦的时光,曾经非常绝望,认为人生要完蛋了。好在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浮出水面,初步学会接纳自我,重获新生。
但读研期间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还是让疾病复发了,有之前的经验,象象迅速联系咨询师和医生,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病情目前趋于稳定。
象象是医学生,患病后查阅了很多专业书上,看到心理疾病的抽象化、专业化的解释,但苦恼一直没能看到生动的案例,心情很焦灼,感觉对疾病失去了掌控感。
象象觉得,对于初次罹患心理疾病的患者而言,病友的反馈能够给予力量。所以,她参加了这次访谈活动,想给有同样遭遇的同学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案例。
访谈内容
“我出现了教科书上所描述的‘木僵’状态”
象象的心情持续低落状态可以追溯到大二下学期,那时候课业繁重、科研忙碌,加上不太好的恋爱关系,她感到越来越emo。到大三上学期,她出现非常强烈的无力感:不想出门,大部分时间封闭在床帘里,起床、刷牙、洗脸都感到疲惫,上课讨论环节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下课了独自躺在黑暗的安全通道里,一躺就是好几个小时。因为考试被迫去图书馆自习,也拒绝好友共同自习的邀约,只想独处。整日里思绪混乱,经常发呆。
她仿佛看到了精神病学专业书上所描述的那种“木僵”状态,只不过这种状态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作为医学生,她明白自己需要求助了。
“求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可以尝试多看几个医生”
象象说,自己的双相发病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求医之路也是一波三折。
大三上学期,她
第一次
去医院精神科问诊,感到很紧张,因为其他患者几乎都有三个家属陪同。有个家属问她:“你是一个人来的么?家里放心你自己一个人跑出来么?”
她找的第一位医生只是问了她学习成绩、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得知她的成绩没有受到影响时,只给她开了安眠类药物。象象感到医生不理解自己的痛苦,加上情绪状态好转一些,没有再去复诊。
大三下学期,学业压力以及男朋友的挑剔和否定,让象象再次坠入深渊。一个多月没有出门,好像被装进了一个麻袋,甚至想用死亡来终结痛苦。她鼓起勇气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打了电话,但痛苦很难诉诸语言。心理咨询师耐心引导,帮她寻找痛苦背后的原因,她开始感受到一些支持和理解。在心理咨询师的推荐下,她第二次去了精神科门诊,当时诊断为抑郁症,她一边做咨询一边服用抗抑郁中成药。
但第二次就诊经历也十分坎坷:
“我明显感到心理咨询帮助很大,开始学会整理一团乱麻的情绪,分析情绪背后的需求。
但是,服药好像完全没效果,我开始失眠,变得暴躁,甚至抓自己头发打滚,这是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表现(后面上课听老师说,中药抗抑郁治疗转躁概率很大)。之后医生让我加用了一种药,副作用非常大,我又瘫在床上,刷牙时牙刷都握不住,于是再次对主治医师失去信任,自行停药了。”
大四时,象象和咨询师诉说了药物治疗上的情况,老师推荐了B医生,这是象象的第三次就诊,也就是这一次治疗中,象象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象象很信任B医生,在与医生沟通的过程中她感受到平等的尊重。确诊双相、获得正确的药物后,象象病情好转许多。吃药过程她遭遇了发胖、锂中毒、月经不调等副作用,但整个人的状态、功能逐渐恢复。
象象分享她一波三折的求医经历,也是想以亲身体验告诉大家:当对医生的诊断不信任或者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时候,可以尝试多看几个医生,找到最优解。
“症状减轻之后我自行停药了,疾病再次复发”
作为医学生,象象对治疗依从性比较好。第二次就诊后,即使吃药没效果甚至还转躁,象象都坚持吃了一学期。
遇到B医生之后,象象感受到药物的积极作用,至少可以帮助她规范作息。双相情感障碍发作的大部分时间里,象象都觉得世界不真实,服药之后她终于开始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了,在晴天的时候可以体会到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觉。
但是,在疾病症状消失之后,处于维持期时,象象规律服药的动力就小了很多。象象觉得,这或许是研究生期间她再度发病的原因之一。读研之后,象象的压力很大,内耗严重,研二下时她撑不住了,又开始心理咨询、看病。因为有之前的经验,现在的她知道怎么及时干预。
经历了复发,象象更加认识到在维持期坚持服药的重要性。“我还是有点担心药物副作用,不过如果可以减少复发概率的话,我想我是愿意服用的,毕竟复发很难受。疾病的不稳定让自己有种一朝回到解放前的绝望感。经历过疾病复发的象象对精神类药物持有积极的态度,她建议大家多了解相关知识,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减少恐惧。
“学会剥离不健康的关系,把自己放入更多正反馈的环境中”
象象的前男友一直挑剔贬损她,当她想要尝试新东西时,前男友总会先
打击她。
有次参加活动,需要两人一起完成很多任务,象象想要好好完成,前男友却当甩手掌柜,甚至指责象象很傻,为一个小小的活动付出很多精力,不懂得统筹规划时间。象象一气之下把作品发到网上,意外地得到很多其他小伙伴的鼓励,上了首页。她意识到自己没有前男友说的那么糟糕,不再相信贬损的话。
后来,象象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每天都写“感恩自己的三件事”,她开始发现自己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她感激的并不是世俗眼中的高评价,而是在过程中即使很害怕也往前走的勇气。
她意识到别人对她的评价都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由此瓦解了之前的那一套自我评价体系。在冲破了这个误区之后,她开始能够批判地看待别人的评价。象象想要对大家说:“学会接触负反馈以外的环境。寻求除这段关系外其他人的支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听外面的声音”。
象象结交的第一位病友是在
B医生诊室外面认识的。那位病友见到象象在看精神病学的书,便有了“医学生也会生病”的调侃,两人加了联系方式,后来很多次问诊都会遇见,渐渐熟识了。这位病友加了一些病友群,象象也逐渐融入进去。
除此之外,象象的好朋友也遭遇了心理疾病,她们便成为了病友,参加心理中心的一些活动,病友圈子慢慢扩大。
前几年,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在昙华林办了一个“黑暗中寻找光明”科普展,展区都是心理疾病患者的投稿作品。象象投了一些自己的摄影图片并被展出。在展览现场,象象感受到包容的氛围,也收获了很多认可。展览中一个16岁高中生女孩的手账本让她记忆深刻,手帐本上是女孩每天记录的令自己快乐的事,象象从中感受到很强烈的求生欲望。
虽然病友群给象象带来了很多温暖情绪,但她还是会辩证地看待病友群:“有时群中大部分人都处于低迷状态,我会感觉到四处都充斥着绝望。所以病友群里的消息我会选择性地看”。
访谈的最后,象象想要对患有双相或其他心理疾病的人说:
“首先,请千万相信这不是你的错。我们没必要因此有负罪感和羞耻感。
虽然可能要走过一条黑暗狭长的隧道,但是治愈的曙光就在前面,只要一直往前走,即使走的慢一些,总会看到的。
如果累了的话,停下来休息一下也是没有问题的哦。疾病也是一种成长方式,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可以收获很多成长。有个医生说双相像是一种特质,大家都很敏感,不完全是坏事,从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里可以感知到作者对这个世界有不一样的洞察。
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不要有双相,但既然已经是特质,就去接受和发掘优势的资源。”
在罹患心理疾病的时间里,象象也接收到来自身边同学“我会一直陪着你,我一直都在”的支持,让她觉得有人在外面等她。
她想对没有患心理疾病的同学说:“不必经历这些痛苦是一件幸运之事。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要积极解决,多认可、鼓励自己。如果遇到身边有奇怪的同学(情绪很低落、长期不来上课),可以稍微关心一下,但不要恶意猜测,对他的人格下判断。”
访谈者总结
听见象象一波三折、反反复复的患病和问诊经历,我一边感到揪心,一边又被象象的坚韧、冲破艰难险阻的勇气所打动。非常感谢象象倾囊分享她漫长的患病和复发历程,这展现了心理疾病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也展现了她面对这“难以掌控的怪兽”的积极对抗姿态。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举办一系列面向心理疾病患者的活动,欢迎加入心声活动发布QQ群:995022331。
文字 / 个案管理员团队
向亮萤 何宁娴
编辑 / zll
审核 / 郭晓丽 谌燕 张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