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什么时候
才能成为“大人”?
人生有许多事情,
正如船后的波纹,
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
曾经以为18岁之后,
我们就会脱胎换骨,
走上“大人”应该走的路。
但是十九岁、二十岁、二十一岁……
我好像一直没有做好准备,
就像是谁从背后推着我一样。
想要更丰富的生活、更多元的经历。
恋爱,工作,交友,
学习技能,桩桩件件,
我想像个大人一样
理智又冷静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但我的喜怒哀乐还挂在脸上,
遇到挫折还是想要逃避,
会因为小事就钻进死胡同陷入内耗……
我不知道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不知道如何去成为TA。
为什么我觉得我还没有成为一个
真正的成年人?
社会跳跃式发展
科技的革新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
不论是日常的娱乐活动,
还是我们高效获得丰富信息的方式,
都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生活偏向。
例如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
生育也越来越晚。
上一代人25岁可能已经为人父母,
而我们25岁也许刚刚研究生毕业。
我们一般的认知中,
结婚生子、家庭美满,
是为人一生中重要的参考要素之一,
那么如果25岁为人父母,
就有很大可能在50岁成为祖父母,
而等到35岁再考虑后代的话,
可能意味着你有第一个孙辈时已经70岁了。
我们成年了
却感觉还没有成人
“成人感”是我们从社会认知中习得的,
但当下的成人感却是我们正在塑造的。
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成年标志”
对我们来说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
成年后我们甚至也不能确切地体会到
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传统的成年标志存在感不断降低,
它们的延迟出现,
不能完全解释我们的状态,
即使具备了成年的所有条件,
但是没有完全成年的感觉却持续存在。
特征与偏好的相对稳定
我们看待世界的第一人称视角是长期不变的,每天的成长经历可能和小时候想象的没有什么不同。
这种现象其实会出现在各个年龄段。你16岁的生活可能和14岁并无不同,即使是40岁,也有很多人觉得“我不觉得自己已经40岁了”或者“我还是感觉自己仍停留在上大学的时候”。
成年的外在标志——“长期伴侣”、“拥有自己的房子”、“全职工作”——这些并不一定会渗透到我们的基本认同感中。即使知道它们是事实,但它们可能不会影响“感觉自己是个成年人”这种更为抽象的认知,或者说感觉。
我们的偏好往往是在青春期或者成年早期设定的,有研究表明,“你最喜欢的音乐”,或者如研究人员的称呼“音乐身份”,往往是你10-20岁时推出的歌曲。而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可能也是如此,比如你的饮食口味,喜欢什么样的人,对生活的假设等等,这并不是说我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而是说我们的许多特征是非常稳定的[1]。
对成年印象的错误假设和天然期望
这可能是我们有这样的感觉的最大原因:我们小时候对成年人形成的印象是失实的。
成年人的体型,权威,知识,这些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改变,成为了最真实又最虚幻的“成人光环”。他们似乎对一切了如指掌,知道我们内心困惑的答案。
对比自己,我们清楚我们还没有搞懂人生,我们似乎在等待,等到我们内心体验和我们对成人感觉的期望吻合起来。
但实际上,那些似乎形象高大的成年人也都在自我怀疑、创伤、抑郁、压力和不确定性中挣扎。
我们的父母、老师以及你所敬佩的其他成年人可能正如你现在这样,内心充满了困惑和不确定性。
实际上我们感受到的自己其实可能已经是成年人的状态了,这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独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并且可以做出很好的决策,只是它不如我们原先所想象的那样。
我们也许不必一直等待那个“神奇地感觉自己长大了”的时刻,我们的感受正是一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我们只需要往前走就可以了。
[1] 侯莹莹.音乐喜爱的群体身份认同效应及其人际神经基础[D].华东师范大学,2023.DOI:10.27149/d.cnki.ghdsu.2023.000350
来源 / 王欣雨(新心助理团)
校对 / 杨子婷 李升岚
编辑 / 狐狸
审核 / 郭晓丽 谌燕 张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