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期“心灵之约”讲座成功举办。
6月1日下午14:30,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大学生活动中心A620举办了第248期“心灵之约”讲座。本期讲座的主题是“让我们学会好好说再见”,主讲人是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心理师郭晓丽老师。
内容介绍
本场讲座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为什么要告别?”“告别有哪些种类?”“面对不同种类的告别如何应对?”。
讲座开始前,郭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并谈了自己对告别的理解——告别是很特别的节点,没有哪堂课会教我们怎样去告别,但我们都应当学会如何告别。同学们也积极分享了自己来参加讲座的原因以及对告别的理解。一位即将毕业的学姐分享道,临近毕业,自己即将告别母校、老师和同学,这场讲座很符合自己现在的状态;一位大二的同学表示,告别是更好的开始。郭老师对告别也有着切身的体会,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负责老师,告别了许多届新心助理,正所谓“铁打的郭老师,流水的学生”。
“我们为什么要告别?”
郭老师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告别的原因。首先,对于未完成的事件,即遗憾或未打开的心结,如果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卡在某个节点,进而陷入自我内耗。其次,“终”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根据峰终定律,特别高兴、特别伤心和接近终点的事往往会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时,如果我们为其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就会带来很多美好的回忆。再者,从关系视角出发,在与一些很重要的人(比如导师、同学)分离时,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相处模式。
“告别有哪些种类?”
在这一部分,郭老师为大家介绍了经验统计出来的告别的种类,除了常见的与朋友、师长、恋人等不同人的告别,还有与过去的和解、自我的突破等大家平时生活中不太在意的告别,以及预期的告别和不得不接受的告别等等。
“如何应对不同种类的告别?”
郭老师跟大家分享了对于已知的告别和与过去自己告别的不同应对方式。现在正值毕业季,当我们面对已知的、即将到来的告别时,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应当直面告别,其次我们可以探索适合自己的告别方式,最后当我们面临告别时,可以问一问自己“还有什么没做,会让自己后悔”。
当我们需要与过去的自己告别时,又该怎么做呢?当我们有一段不能接受的经历时,不妨勇敢地面对真相,告诉自己“你确实把这件事搞砸了”;共情意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大多数人共情别人比共情自己要多,我们要尝试更多地共情自己、包容自己;人生总有一些遗憾是无法弥补和规避的,我们要学会接受人生的不圆满,带着这些遗憾继续前行。
郭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和学生告别的故事,和19级的毕业生一起逛街、买姐妹装、拍照,给学生准备礼物,在自制PPT写上自己想说的话等等。同学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跟华科告别,创作歌曲《华科校时》与自己的母校、老师和大学生活道别——“我们就一天天长大,转眼间就要毕业啦,还以为自己多潇洒,临别时低头含泪花……”。在谈到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时,郭老师认为,我们面临着告别,但我们的关系没有结束,而是得到了更新。
在讲座的最后,郭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告别不仅仅是伤感,也是一个我们重新审视过去、开启未来的机会。衷心祝愿各位,此生能够真正地活过。”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上前与郭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表示自己收获颇丰,对于告别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字 / 曾源
编辑 / 狐狸
审核 / 谌燕 邬佳慧 杨子婷 刘芊滋